第二十一章 我做过的其他工作 从第十六份工作到第十九份工作 (第1/4页)
我知道自己在他心目中是一个信得过的老同事、老朋友;无论我和他的价值观差异有多大,他都觉得可以信任我,不必提防我。实际上他要提防的人,是那些价值观和他相近的人。
主编早已离开媒体行业,和人合股经营了一家生产汽车倒车摄像头的工厂,他是个小股东。但是因为人力成本越来越高,竞争越来越激烈,工厂已经难以为继,他和另一个小股东都在另谋出路。这次做网店他除了拉上我以外,还拉了我们当年的另一个同事,这个同事现在和他是情侣关系。不过在我回到广州前,他们并没告诉我这一点。现在主编是大股东,另外那个同事和我是小股东。我们三人时隔十多年再次共事,这是我的第十六份工作。我们这次合作共维持了一年零六个月。实际上还不到一年时,我就想要离开了,但碍不住熟人的情面,又徒劳地耗了些时间,最后几乎是在消极地应付了。
刚开始时,我住在主编工厂的员工宿舍里,八人的房间只住了两人。有时他的工厂忙不过来,我们也上生产线帮忙。主编这时着迷于一个做创业内容的播客,主持人叫罗振宇,节目名称是“罗辑思维”,当时很受欢迎。他热情地向我大力推荐这个人和节目。我听了一下,不但没觉得好,反而有些反感。主编说罗振宇是做文化的,我既然要写作,就应该多关注他。我说罗振宇是在做营销,不是做文化,他是个商人。但主编说罗振宇也卖书,是个文化英雄。他告诉我罗振宇是这样卖书的:事前不告诉买家是一本什么书,然后向买家收取全款,买家要收到书后才知道自己买了什么。他通过这种方式,一次可以卖出两三万本冷门的历史书,而且还不打折。我觉得很震惊,但并不佩服。我猜那些买书的人,大多并不会真读。他们买书的动机,我觉得很可疑。但是主编很崇拜罗振宇。而且他和我说话的腔调,也越来越像罗振宇了。之前我在云南时,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人,所以没能洞察到主编的这些变化,还以为他真的发现了好机会,所以才表现得那么热切和自信。
他还让我读一些他买的经营创业方面的畅销书。我认真地读了一些,国外作者写的稍微好一点儿,国内作者写的则都很恶心。但主编认为这些书对我的写作也有帮助,因为万事万物皆有相通的道理。他说我写作好多年,至今还没成功,也该反思一下了——话这么说是没错,但我知道他说的成功是什么意思,我真正要反思的不是他认为的那些方面。有天我们聊天的时候,主编随口说了句我太感性。我马上纠正他,说我是个非常理性的人,起码比社会上大多数人都理性。主编听了不以为然,笑嘻嘻地看着我,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