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5章 还是得知根知底 (第1/3页)
众人七嘴八舌地开始抨击那个素未谋面的男人和他的家庭,语气激烈,充满了同情和不平。
江源看着大家为她抱不平,心里暖暖的,笑了笑:“都过去了,我现在就想着好好把囡囡带大,在晚晚厂里好好干活,日子总能过下去的。”
话题一旦打开,就收不住了。
这些亲戚们仿佛找到了共同的宣泄口,开始从江源的事,引申开聊起各自知道的、听说的类似家长里短。
一个婶子说:“我们村也有这么一家,媳妇头胎生了女儿,婆婆天天指桑骂槐,逼着生二胎,结果二胎又是女儿,那媳妇差点没跳河!”
另一个姨婆叹气:“唉,说到底还是老思想作祟!觉得儿子才能传宗接代,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,也不想想,现在多少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,反倒是女儿更贴心!”
“可不是嘛!我看晚晚就比多少儿子都强!能干又孝顺!”
“说起来,我家那口子倒是不重男轻女,就是对孩子教育不上心,整天就知道忙他那点地,愁死我了……”
“我家那个也是!孩子学习一点都不管,全甩给我……”
客厅里的画风陡然一变,从之前对江晚的“围剿”,变成了妇女们的诉苦大会和吐槽现场。
大家聊着家里的男人、孩子、婆媳关系、生活压力……虽然琐碎,却充满了真实的生活气息和一种“原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”的共鸣感。
之前那种刻意打探和攀比的气氛反而淡了下去。
秦建业缩在角落,根本插不上话,也不敢插话。
老太太听着大家的闲聊,时不时插几句自己的看法,脸色也缓和了许多。
江晚抱着囡囡,听着这些家长里短,心里倒是平静了不少。
至少,现在的话题比之前那些令人窒息的“关心”要真实得多。
江源也慢慢放松下来,偶尔会接几句话。
囡囡在她怀里好奇地看着一屋子的人,渐渐不再怕生。
然而,在这种同仇敌忾的氛围中,总有人不忘“回归主题”。
一位老太太唏嘘了几句后,话锋一转,对江晚说:
“晚晚啊,你看,这就是遇人不淑!所以找对象一定得擦亮眼睛,得知根知底!不能光看外表和嘴上功夫,还得看人品、看家教、看文化涵养!像源源前夫那种,肯定就是没什么文化涵养的粗人!”
“对对对,还是要找个有正经工作的,知书达理的,比如像刚才说的那个老师就不错……”
江晚听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