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248章 谐辞隐言,本体不雅 (第4/27页)

加入书签

千年培育的人文气息,等等内因。内因是理所当然的,值得应天府百姓自矜自夸。当然,也有外因,譬如它的名头,“南京”二字,这是政治赋予的额外能力。外因就不那么理所当然了,往往令人患得患失。没人能够否认,政策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。东边一些的崇明,几年前还是不毛之地,在政策优容的影响下,短短六年就逐渐有了气象。南直隶的几个盐课提举司,一朝被划归山东盐政衙门治下,淮安几城立刻显得疲软不能。这就是看得见的大手。就像南直隶应天府城作为本朝两大都城之一,虽然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后,南京作为留都地位有所下降,但其城市规制仍旧理所当然地保留了“京城”的宏伟框架与煊赫气象。名流大儒自认学生的江南贡院,高官显贵往来不绝的南京部院,天下半数赋税汇集的南京国库……都是作为“京城”的附带,成就了眼下的南京城。那么,独属于“京城”的优容,能不能理所当然地维系下去这个节骨眼上,有太多人为此思索担忧。这份担忧自然不是无端由来。事实上,在万历皇帝出宫南巡之时,这股风便开始刮起来了。随着皇帝途径顺天府、河间府、济南府,距离江南越来越近,这股风也刮得越演越烈。在上月下旬,也就是九月二十一日的时候,行在通政司在邸报印发了文章《新政正在起变化》,一方面表明皇帝这次南巡的目的在于继续推进新政,另一方面又不点名不道姓地警告了一些官吏。文章说。“最近这个时期,在部分乡绅豪右、士林儒生、高官显贵中,反对新政的‘柔克份子’表现得最坚决最猖狂。他们不顾一切,想要在大明朝的土地上,刮起一阵害禾稼、毁人口的地震,不惜掀起一场场民乱,发布一张张揭帖,挑拨天下百姓的矛盾,只为阻碍新政继续进行下去。现在‘柔克份子’的进攻,还没有达到顶点,他们正在兴高采烈,即将走向顶点。 皇帝作为天下的袖领,预见到了这一点,于是出宫南巡。”刻薄的措辞,寡恩的定性。一股直冲天灵的寒意,势如破竹地传递到了江南,传递到了南京部院。正所谓投石问路,石头落入水中,自然是水四溅。有人惊惶失措,闭门躲灾。有人阳奉阴违,加速串联。有人怒不可遏,动作不断。以海瑞的名义伪造《劾张居正疏》,借题发挥,痛斥新政;匿名的文章指责内阁,言说朝野内外的政治互信,遭到严重破坏;甚至有谶纬直指皇帝,咒骂皇帝早晚遭雷劈。揭帖、报纸、奏疏、密信,如同雪一般在江南散布。“现在学子上街游行,小民也应该跟上去!”“形势非常严重,朝廷已经进退失措了!”“局势已是一触即发,张居正他们混不下去了,该致仕了!”“南人北人应该轮流坐庄!”“北人的卫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